欢迎来到陕西自考网!为考生提供陕西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陕西教育考试院https://www.sn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2987879230

距2025年04月考试还有106

距2025年03月报名预计还有68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陕西自考网 > 自考真题 > 山东自学考试-02111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②

    山东自学考试-02111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②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第六章 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1、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2、干扰: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人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把遗忘归结于提取失败。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4、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过度学习是当前教师防止学生产生遗忘,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

    6、动机性遗忘:弗洛依德认为遗忘是属于动机性的,换言之,遗忘是由于个人不愿意记忆,即有意把学得的经验忘掉;特别是属于负疚感、羞耻感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体验。总希望把它们排除于自己的记忆之外。但事实上这些经验并未消失,或是予以临时压抑使其不能记忆,或是较为持久地被压抑成潜意识状态。

    7、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8、组块就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9、

    10、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

    11、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12、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3、认知结构变量:个人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

    14、学习迁移种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15、什么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

    16、什么是共同要素论:桑代克提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正比例。共同要素不仅包括学习内容的相同,也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态度、情绪、方法相同。它们都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原因。

    17、什么是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只要—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他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

    18、怎样促进学习的迁移:(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19、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然而,艾宾浩斯是使用无意义音节做为研究材料的,在有意义学习的课堂上是否仍然遵循这条规律是有疑问的。

    20、简述记忆歪曲现象: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常受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般而论,保持内容变化的倾向是同学习者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或习惯相一致的。当然来自其它类似的保持内容的干扰也会引起保持内容变化。

    21、简述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关于记忆恢复原因有两种假设:一种假说认为,学习后经过一定时间,学习者把材料经过加工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种假说认为,识记时有积累抑制,过了一定时间后抑制解除,便出现了记忆恢复。

    22、简述记忆痕迹衰退(遗忘的消退理论):根据消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这种理论假定: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现在也有人把这种遗忘理论称之为“失用理论”,也就是说,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

    23、简述遗忘的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人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把遗忘归结于提取失败。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4、简述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

    25、简述记忆的三种转化模式:阿特金森一希弗林模式认为,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结构成分组成。(1) 外来信息首先进行感觉登记(贮存),在这里,信息只停留几分之一秒,然后要么进入短时记忆,要么消退或消失。(2)短时记忆是一种工作记忆,它接受从感觉贮存和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信息。一般说来,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20—30秒之内完全消失。(3)通过复述信息,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消退,以便使信息能够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保持下去。当信息停留在短时记忆中时,长时记忆便“复制”其中的一部分,长时记忆是一个永久的信息库。(4)从理论上分析,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就是所谓“工作记忆”的过程,它是通过复诵、编码和检索完成的。然而,在实际的记忆过程中,很难把上述三种操作形式明确地分开。因为,记忆信息加工所涉及的三个成分之间存在着重叠,一个人的复诵、编码和检索信息,不可能孤立地进行。

    26、简述同化论关于有意义遗忘的基本假定:同化理论的核心是:新的意义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既使新知识的意义变化,也使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或原理变化。带有新意义的新观念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并非在知识输入时新的意义一出现便告结束,在知识的保持和组职阶段,同化过程还在继续。当新的意义出现以后,这种继续进行的同化过程,也就是有意义的保持与遗忘的心理机制。

    27、简述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的含义。(1)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谮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如果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模糊不清,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别程度。(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指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也就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与差异的程度。

    28、关系转换理论的提出者是:格式塔心理学派。

     

    第七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

    1、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

    3、起点行为: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4、隐蔽课程: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5、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6、动作技能: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7、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

    8、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9、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10、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11、知识掌握:即知识的占有。

    1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这种现象即称为高原现象。

    13、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1)种类:①对言语的理解。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2)理解的水平:①字面理解。②解释的理解。③批判性理解。④创造性理解。

    14、促进理解的方法 :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⑦指导学生自学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15、变式: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16、简述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①审题。②通过联想,再现有关知识。③使当前课题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实现课题类化 ④做出解题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17、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过程)是什么?(1)认知和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动作技能及其结构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映象,并用它们来为所学的动作本身和结果定向。(2)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这一阶段是技能形成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个别动作已被联系起来,可以初步配合完整动作系统,原有的动作映象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学习者基本上能够控制动作趋向协调,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来自效应器的反馈信息调节行动。(3)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这一阶段是动作技能的最终形成和熟练阶段,学习者在前阶段掌握的个别动作能自动配合,并达到常规化和高度协调化,能随意控制动作;动作几乎不需要有意控制;练习者的紧张状态减弱,多余动作消失,对动作的视觉控制明显减弱,动作控制作用增强,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    

    18、简述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即预先熟悉任务,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为活动本身和结果定向的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即借助实物、模象或图表等为支柱进行智力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不直接依赖于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智力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即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

    19、简述练习的规律。(1)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高原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2)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四种类型:速度较快,质量较好;速度较快,错误较多;速度较慢,错误较少;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20、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4)充分利用练习中反馈的强化作用

    21、怎样培养学生智力技能:(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22、简述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 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善于变通的人,思维灵活,不拘泥常规。如一个儿童只能说出砖头可以盖房,而另一较为灵活的儿童则还能说出砖头可以打狗、支持书架、压纸等。(2)独创性:指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独创性高的人思维新颖,不同平常。例如,有的儿童说圆形的东西有水珠、老鼠洞,这种回答就有一定的独创性。(3)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流畅的思维,使人能迅速联系许多观念和原理、原则,并作快捷的取舍。例如,创作一部小说,若为一字而苦思,则文思易被打断,反之,文字联想—召即来,文思既能持续,也便于选字用词。

    23、简述问题解决的阶段:(1)发现问题: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因此,发现问题就是要认识矛盾,找到差距。(2)分析问题:即要分析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关系,把思维活动引向问题解决的—个重要阶段。(3) 提出假设: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解决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采取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4)检验假设:即将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实施,将结果和解题要求对照。

    24、简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25、试述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1)能力是个人完成活动任务的能量。广义的能力概括了生理能力(先天能力)和心理能力(后天能力),它们为活动提供能量。狭义的能力主要指心理能力。(2)知识从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看,是个人活动的定向工具。因此,它必然属于保证活动成功的心理条件,也应是能力的一个组成要素。(3)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组成这些行为方式的动作在人脑内部实现,即在人脑内部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也就是说通过人脑内部控制活动的技能叫智力技能;通过身体外部(主要是肌肉和骨骼)控制活动的技能叫动作技能。(4)能力是包容了知识和技能的更高一级的概念;知识和技能均是构成能力的要素。能力和知识、技能均是个人活动调节不可少的因素;学生心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密不可分。

    26、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 (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 (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6)加强语言训练 

    27、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28、简述态度转变的心理学方法:(1)提供信息法:即告知以可靠性或权威性很高的消息或知识,同时避免让人知道这是让他改变态度,以维持自尊,减少对信息的抗拒,最终导致原有态度的改变。(2)认知失调法:即先使个人的认知失调(不一致),使其心理冲突,然后诱使其作出抉择,感到某种看法合乎情理,从而改变态度。例如,吸烟者多认为有害健康的说法不可靠,在接触长期吸烟的死亡者的“黑肺”标本后,可能引起内心认知冲突,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最终下决心戒烟。

    29、简述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表现和处理原则。

    (1)压抑: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境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境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压抑有时是有意的,有时则是下意识或无意识的。 (2)投射: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当一个学生不能正视自己所厌恶的事物(包括自己过失)的根源时,就可能产生投射行为。(3)回归: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时,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4)移置:移置是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过程。(5)认同:认同是—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视地位。所谓阿Q精神就是认同作用的—个典型。

    30、简述巩固和增加学生优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

    31、简述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原则:(1)尽量预防这些行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2)一经出现,尽量制止这些行为的继续;(3)加强对与不良行为相反的优良行为的倡导;(4)不良行为的发生应该受到适度的惩罚。

    32、简述教师帮助学生防止不良行为出现的技巧:(1)了解内情:教师应试图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局限于了解事件的本身,还要知道看来无关的事情,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2)重叠:教师应在同一时间内注意两个或更多的问题行为;不要仅局限于“见子打子”、“就事论事”。教师不能只顾预防一件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不管可能连带出现的其他问题行为。(3)持续不断:教师应维持一种连续的教育步调,“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式做法的效果是令人怀疑的。(4)平和:教师的教育应像小河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平静、实在而又有力。(5)利用小组开展教育:教师应有通过向全小组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小组集体力量,而促使每一个学生卷入和参与、注意及警觉的能力。

     

    第八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1、学习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2、学习目的: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3、学习积极性:学生在相应的能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表现出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学生对待学习任务、学习对象的一种关系。我们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三方面来对学习积极性进行考察。

    4、疲劳: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种现象,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5、焦虑: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存在水平上的差异,分为正常焦虑、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6、自我意识: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或衡量。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7、因材施教:承认差别,设法在一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

    8、  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可教性智能不足儿童只有以下特征:(1)只能缓慢学习渎、写、算,抽象推理能力很差;(2)注意时间短暂,精神难以集中。(3)不顾集体纪律。(4)心理上有不安、自卑、孤独、失助和无能为力之感。

    9、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1)从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划分:外来动机是由于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赏与惩罚等外来因素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内在动机是由于学生本人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以及发现的诱惑力等而转化来的学习动力。(2)从学习动机的内容的性质来划分: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划分: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 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4)其他分类法,如根据动机在活动中起作用的时间远近可以分为远景性的与近景性的动机;根据动机引起活动的效果来分,可分为有效的动机与无效的动机;根据动机活动的地位与起作用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等等。 

    10、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一致的。学习效果的好坏也往往可以加强与巩固或是改造与削弱原有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之,则可能使其原有动机得到削弱。

        在特定的情况下,否定的情绪体验能大大地增强其原有的动机。由此可见,学习效果对学习动机的反作用,其大小和性质要看学生原有动机正确性和强度,也要看学生本身其他心理品质的情况而定。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掌握这些规律,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1、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12、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1)对有意注意,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持注意的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①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②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③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 ④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3、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①直观教学的类型:A.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如观察、演示各种实物及其标本,进行实验、现场参观等。B.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通过对实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进行的。对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视、电影等的演示和观察,都属于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或举例,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表象,从而获得感性知识。 ②运用感知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A.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B.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下面三个规律:第一,差异律:即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差别。第二,活动律: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例如街道上行驶的车辆、黑夜里的流星、活动的模型等易于被人所感知。第三,组合律: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便于感知的重要条件。 C.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D.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E.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F.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14、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A.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B.在观察前要作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C.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D.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E.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F.指导学生作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15、怎样预防学生疲劳(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16、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1)对于机械的学习或者不怎么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焦虑是有促进作用的:①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而高度焦虑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会抑制学习。因此,对大多数学生适宜的是中等焦虑;②高度焦虑对于学生生疏或者需要随机应变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具有抑制作用,因为面对这种情境,学生会产生过分恐慌的反应,固定的反应心向,以及慌乱的累积影响,造成一种丧失战斗力的威胁力量。有研究表明,高度焦虑之所以抑制问题的解决,主要由于它破坏了短时记忆过程。③高焦虑的人不如低焦虑的人那么有好奇心,那么需要新事物,他们表现比较呆板。(2)焦虑的反应不是同客观上的威胁压抑成比例,而是同体验到的威胁的真实程度成比例。(3)怯场或考试的焦虑——紧张、慌乱以致恐惧是由考试的情境造成的。(4)焦虑只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认知变量。随着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焦虑对学习成就的影响也就会日益失去它的消极作用。

    17、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第一,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第二,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第三,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 第四,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第五,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要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第六,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18、简述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19、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教学原则:(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  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20、简述父母促进子女学习的原则:(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指望子女在学校进行合理的竞争,获得必要的成绩,追求更高的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奖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包括经费、图书、学习场所、走亲访友的机会和必要的参观游玩。(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包括社会提供的各种音乐、体育、美术训练的设备、图书馆、博物馆和适当的社团活动。(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作必要的发掘或补救。父母在这方面的作用有时超过教师。

    21、              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1)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应有以下特殊的教学目标:习得社交技能;习得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学会独立、安逸的情绪反应:形成清洁卫生和保健习惯;学习基本课程,掌握读、写、算基本技能,以掌握必要的工具;学会正当娱乐,以利用闲暇;学习适应家庭生活,以扮演适当的家庭角色;形成起码的集体活动能力。(2)在针对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教学时,应遵循以下特殊原则:不能再使学生遭受失败;尽量即时强化;规定能完成的任务;有系统地揭示教材;小步子教学,必要时采用过度学习;注意提供个别指导。

    22、简述超常儿童有以下特点:(1)接受能力快、记得牢。(2)感知敏锐,辨别力强。(3) 思维能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4)稳定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5)自信好胜,能坚持。 

    23、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有:(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24、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常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1、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

    2、智能不足儿童:智能不再是指在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得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

    3、学习困难儿童: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其失常现象可能包括知觉障碍、大脑受伤、轻微大脑功能失常、阅读困难、发展性失语症等。

    4、情绪困扰儿童: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这种相当长期的不适当情绪反应足以影响个人正常情绪控制能力。

    5、认知风格: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6、什么是加速制教学策略、充实制教学策略、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加速制教学策略:加速其速度,缩短修业年限,可以采取提早入学或跳级方式进行。充实制教学策略:为儿童提供较多或较难的教材或相应的学习内容。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将禀赋优异儿童集中,请教学有专长者实施特殊教育。

    7、简述智能不足儿童的分类:(1)可教育者(智商在50—75之间);(2)可训练者(智商25—49之间);(3)保护对象(智商在25以下);

    8、简述学生认知风格的主要差异。(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2)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3)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4)冲动型思维与反省型思维;(5)内倾与外倾

    9、试述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教育目标:(1)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交技能,以便获得与人和睦相处的社交经验;(2)学习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以便能在生计上独立自主;(3)学习安逸而独立的情绪反应,以便在校与在家均能有适当的情绪经验;(4)学习良好的清洁、保健习惯,以维护健康的体格;(5)学习基本课程,以获得必要的基本“工具”;(6)学习正当娱乐的能力,以求闲暇的充分利用;(7)学习如何成为家庭成员,以便在家充分扮演其应有的角色;(8)学习如何成为社会的成员,以期能在社会上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原则:(1)设法让儿童不再遭受失败;(2)让儿童立即获得其学习或工作的结果;(3)尽量做即刻性增强,以激励其正确的学习动机;(4)寻求儿童能做最佳表现的学习难度;(5)将教材做有系统的组织与提示;(6)尽量使进度作小幅度的跟进;(7)注意学以致用,尽量运用学习的正迁移作用;(8)做必要的重复与练习,必要使使用过度学习;(9)将学习安排做适当分配,避免集中学习;(10)避免同时学习过多概念,防止概念混淆现象;(11)经常做提纲挈领式的整理学习,以存精;(12)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13)尽量采用个别化教学法。

    10、试述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特征及教育措施。

    特征:(1)不能就席端坐;(2)端坐不动;(3)显现其他症候。

    教育措施:学习困难儿童的教学仍以个别处理为主,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新的教学法的实验探索,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为修正法。

    11、试述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措施。

    特点:过分焦虑、非常敏感、肌体紧张等,有时还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或以攻击作为“防卫性”手段等。

    教育措施:(p402)特设教室计划;生活空间会谈法。

     

    第十章 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中的心理学原理

    1、课堂心理气氛的定义:心理气氛是指群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表现为群体中人们的心境、情绪体验、情绪波动以及人际关系,对工作及周围环境的态度等等。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2、课堂问题行为:一般认为是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那些消极行为。

    3、民主式领导:师生间相互尊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师生间形成相互信任与支持的积极心理气氛。

    4、教学设计:也叫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5、凯勒计划(个别教学系统):课程教材被分为很多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中提供的多种手段进行独立工作以达到这些目标。

    6、自学课件: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包括学习者学习规定教材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7、多媒体学习包:由同时或先后在自学情况下使用的多媒体资料组成。

    8、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教学策略设计以学习理论为依据,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还要考虑当地教学条件的可能性。

    9、教学顺序:教学顺序是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就这个意义而言,教学顺序的设计始于对教学单元的组织。

    10、试述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课堂的领导方式;校风与班风;师生的人际关系;班级的规模

    11、简述课堂教学的管理技巧。(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2)邻近控制;(3)提高兴趣;(4)使用幽默;(5)安排余暇;(6)劝离课堂;(7)移除诱因;(8)提出要求。

    12、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因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寻求其他的刺激而违反课堂纪律;(2)学生因学习过于紧张,困难较多,害怕失败等原因而产生挫折与焦虑情绪,为寻求发泄的途径而违反课堂纪律;(3)个别学生因成绩较差,希望老师与同学注意自己,承认自己,为了获得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不择违反纪律。

    13、试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知能与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14、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及组成部分:基本要素:(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组成部分:(1)学习需要的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3)教学对象分析(中心);(4)学习目标的编写;(5)教学策略设计;(6)教学媒体选择;(7)教学媒体设计;(8)教学评价

    15、简述教学设计工作的特点:系统性、具体性和灵活性

    16、简述教学设计的应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

    17、怎样完成具体的教学设计。(1)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2)根据学习目标的性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3)对一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切忌机械的照搬前述模式。

    18、简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1)集体授课;(2)师生相互作用;(3)个别化教学

    19、怎样进行课的划分:根据(1)教学对象的特点;(2)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3)两课之间的间隔时间;(4)学习目标的平衡;

    20、怎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1)引起注意;(2)告诉学习者目标;(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4)呈示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引行为;(7)提供反馈;(8)评定行为;(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第十一章

    1、测量: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测量是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主要是借助于测验来进行。

    2、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目、施测和评分等)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

    3、评定: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4、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致性高,说明这个测验的效度高,反之则低。

    5、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的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只有信度高的测验才能够作为一个稳定可靠的测量工具加以应用。

    6、论文式测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解答问题。

    7、标准测验:也称标准化测验或标准化考试,是目前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测验方法。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8、智商:儿童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

    9、怯场:考生由于心理紧张,情绪不安,对那些平时能解答的考题也会束手无策,以致影响考试的结果和成绩的评定。

    10、简述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与鞭策功能;(3)管理功能;教育心理功能

    11、简述评定的分类。布鲁姆:配置性评定;形成性评定;总结性评定

    12、简述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有用性

    13、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测量与评定的知识和能力

     ①理解与清楚地表述教学和管理目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管理活动达到目标,全面了解测量与评定的涵义及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

     ②理解有效测量和评定条件,明确自己在编制、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

     ③能自行编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

     ④能编制、选择与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

     ⑤能综合解释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的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各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

     ⑥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此外,对参与评价的人来说,还应有高尚的人格,应当使自己参与的评定工作合乎道德规范,不应使学生或教师感到高度焦虑,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或引起恶性竞争。

    14、论文式测验的利弊

    (1)论文式测验的优点: ①命题省时容易②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③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④减少学生情境压力(2)论文式测验的缺点:①评分的主观性②试题缺少代表性③问题涵义太广泛④易受其他因素干扰

    15、论文式测验的改进

     ①问题要明确。

     ②采用一些可用较短篇幅回答的问题,以求取样适当。 

    ③事先拟好指导评分的规则和标准,其中包括可以接受的答案,并规定出这些答案的比重。 

     ④不要因错别字或语法有错误而扣分,除非考试是为测试这些方面而特别进行的。

     ⑤先要阅看几份考卷,以便对考查的性质得到一个一般的观念,并用来检查与修改评分的规则和标准。

    ⑥在评定一份考卷时不要知道答卷者的姓名,同时尽可能在几乎相等的条件下评卷定分,或采取两三个教师合评的方式

    16、编制客观测验的一般原则:①测验要测试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②要降低测验项目的阅读难度,除非测验的目的在于测最阅读能力。③一个项目不要为另一个项目的答案提供线索,回答某一特定项目的能力也不依靠前一项目的回答的能力。④必须避免引人上当的问题,诡诈性和欺骗性问题既可能损害测验的真正目的,又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⑤测验项目的措词应适当,以便使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而不回答问题的形式。

    17、心理测验:(1)智力测验;(2)人格测验

    18、如何防止学生考试怯场。

    (1)作好学习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工作;(2)作好经常性的学习评定工作;(3)锻炼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19、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

    (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



    陕西自考报名预约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隐私条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免费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